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秋分,欢迎阅读~
秋分
月缺终有月圆,知我能得几个?
面对无尽江山,与谁平分秋色。
太阳与地球无时无刻不在互动。它们的关系、互动的轨迹(如黄道、南北回归线)等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天道范畴的核心。天道如何,地道即会跟从效法,人道则经历了从本能跟从到自觉跟从的历史。虽然人类世界一直寻找超越,但天道至今仍在影响我们。
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,阳光直射地球赤道,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,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,白天黑夜各占十二小时,人们命名为秋分。秋分日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,这是一个重要日子。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秋分这天,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。由于太阳直射赤道,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,分享着同一个白昼。而在北纬45度线上,不用爬高,即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:物体的高度与其影子一样长,知道了影子的长度,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。至于在赤道上行走,人们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。
古典中国人以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为四季的开始,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,平分了秋季。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,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;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甚至在10℃以上;气温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℃以下,逐渐步入深秋季节。
秋分日,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产生一次次的降水。如人们所说的那样,已经到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时候,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。南、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。北方谚语说,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。南方则是,“秋分天气白云来,处处好歌好稻栽”,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。秋季降温快的特点,使得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“三秋”大忙显得格外紧张。秋分棉花吐絮,烟叶也由绿变黄,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。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,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,抢晴耕翻土地,准备油菜播种。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“三秋”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,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、霉烂或发芽,造成严重损失。故乡村经验是,“秋分只怕雷电闪,多来米价贵如何”。
秋分跟春分时的日地运动有一致性,只是运动的向量相反,对北半球的人们来说,春分时的感受跟此时的感受决然相反。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,都踏上了征程,都有无限的可能性;秋分时在收敛,在告别,在隐居。在此意义上,秋分也在检验一年的收获,我们有什么可以归隐?有什么可以献祭的呢?
徘徊,落叶纷飞。
但如前说,古代中国人对物候的感受是细腻的。尽管秋色美好,但他们知道,好景不长了。正如大地呈献粮食作物之后,一片萧条。一切都如俗话所说的“秋后的蚂蚱,蹦跶不了几天了”。诗人为赋辞章只能强言“天凉好个秋”,或说,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。今天的词人林夕写道:“那段盛夏灿烂过,长过一声叶落,短过世间一甲子,如雾水不堪风沙挥霍,那段日月转动过,荷塘哪可不干涸……寒蝉临行也替秋分做证,告诉我黄叶隽永,凭何让彼此变一对雪人拥抱着等待决裂有声,凝固那还未幻灭的风景。”
人们观察此时的物候总结说: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“坯”字是细土的意思,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,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。“水始涸”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,由于天气干燥,水汽蒸发快,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,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。可见,万象都在收藏,都在为迎接严寒的冬天做准备。清代有诗人说:“遇节思吾子,吟诗对夕曛。燕将明日去,秋向此时分。逆旅空弹铗,生涯只卖文。归帆宜早挂,莫待雪纷纷。”
从大自然的角度看,无论如何寻找,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。春生春种,秋收秋敛。秋分意味着隐居、避让,意味着独立不惧,遁世无闷。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、修缮房屋,欧美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、换地板、换门窗,使房子焕然一新,以迎接冬天。叶芝有诗:“我就要动身走了,去心灵自由之岛,搭起一个小屋子,筑起泥巴房子……从早晨的面纱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,午夜是一片闪亮,正午是一片紫光,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。我就要动身走了,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拍打着湖滨,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,都在我内心深处听到这声音。”
秋分句子:秋分,就分享到这里啦!感谢大家的阅读!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